目前分類:滋‧潤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人身 即是一間旅舍,

        每天早晨都有新面孔住進來。

喜悅、憂鬱、惡劣、

還有一閃及逝的覺知,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付出生命歲月

擴大

那些向外延展至全世界的圓周,

也許,我永遠無法完成最後一個圈,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人不願滑落悲傷的水井

        潛入靜止的水面之下,

 

不願向下深入、通過黑水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親愛的孩子啊,

別再讓自己心碎了。

你每批判自己一次,就讓自己心碎一次。

你停止餵養自己以愛,愛是你生命力的泉源啊,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對他人的所知

只是自己與他們片刻相處

所得的片段記憶,

而他們自那時起,已經改變了。。。。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們可能相信空性見是正確的,也非常相信慈悲、寬容、布施等行為的美德,但是我們可能仍然處於思索的階段,還沒有把任何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再只是閱讀而已,但是雖然沒有東西阻礙你,你還是修不下去----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見實相,並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臨威脅,所以它便用多生的習性障礙你和攻擊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靜坐修慈悲,到了那個時候,又有某種娛樂向你招手,於是你決定把修行延到晚上。到了晚上,你又發現有個非看不可的電視節目,或者突然發現櫃子太亂了需要整理等等----一旦你決定開始修行,就會有各種藉口出現。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長久以來,人們多將「嫉妒」的發生,視為一種人格或道德上的瑕疵,所以人們多會掩飾與拒絕承認本身的「嫉妒」心理,也會避免指出他人的「嫉妒」作為,因為在世俗的社會裏,這無異是承認自己或指責他人在人格、道德上的缺陷,而這正是一種世俗上的社交忌諱。然而,「嫉妒」原本就不是人格與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由人所普遍常見的一般心理,所交互影響與激發出的情欲現象,所以不是訴之於道德性的啟發、教化或規戒,即可予以消除的問題,也不是藉由彼此情感的交流與相互的認同,就可以徹底滅除或改變的事實,更不是人格高尚的人就不會發生的心理。

   「嫉妒」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發生在人群之間,不論是親子、夫妻、兄弟姊妹、師生、朋友、親密的情人,或是信念上的同志,以及任何男女老少之間,都有產生「嫉妒」的可能,即使是善人與善人、宗教師與宗教師之間,也不例外。因此,「嫉妒」可以說是人格高尚者、善人、教育家、宗教師及親人所說不出口的內在問題,這是由於為他們所嫉妒的對象,往往就是相當親近的人,或者是具有比他們更高尚的人格、善績、智慧與成就者。最重要的是,人們即使知道自己懷著嫉妒的心理,卻無法自我克制與息止,並且多數會因為無法解除嫉妒的煎熬,以及坦然的承認在嫉妒心理的背後因素中,隱藏於內心的強烈欲望與堅執的驕慢,而拒絕承認自己確實嫉妒著別人,更會合理化自身因嫉妒所引發的對立、忿怨及破壞行為,這些表現在冷靜的旁人看來就是因嫉妒而陷於「狂迷」的處境。

   「嫉妒」不僅是人所常發生的心理與經驗,也是關涉最廣的情欲心理,並且是人會掩飾與拒絕承認的事實,同時也是極難消除與排解的情欲糾纏。若要息止「嫉妒」的發生及逼迫,只有經由當事者對於本身心理的充分自覺,並且確實的遠離「嫉妒」的發生因素,才有可能達至。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要多修隨喜?

 

如果我們不懂得隨喜很多工作,就會變成我們的一種負擔,特別是又忙又累,工作超過負荷的時候。如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生不起歡喜心,壓力太大,有一天可能會爆掉。一旦爆掉,你會不敢再去面對,每天你都會像上戰場般恐懼。所以修隨喜非常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修隨喜。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看見生活裡,熱呼呼的佛法嗎?

宗門實修第四堂課  大寶法王教導「生活裡的實修」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開示:詠給明珠多傑仁波切
摘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錄入:噶瑪達哇卓瑪
校正:菩提法燈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次西蓮淨苑參訪
惠敏法師的開示令人歡喜
當內心專心一意的融入開示中
並隨著內容逐一思維的當下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菩薩清涼月

詞: 古代大德   曲: 慈云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們心中都要記住,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訓練別的東西不會那麼困難,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心卻是難以訓練的。世尊已訓練了他自己的心。心是重要的東西。身、心系統裡的每件東西,都集中到這顆心。眼、耳、鼻、舌和身接收到感覺,並將它們送到心,心是所有其它感官的監督者。因此,訓練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已好好訓練,那麼,一切問題便都解決了。如果還有問題存在,那是因為這顆心仍然有疑惑,不懂得與真理一致。這就是為什麼還有問題存在。

 

體會到這一點,你們都完全準備好要練習佛法了。不管行、住、坐、臥,無論在哪兒,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你們已好好準備了。它們都在那兒,就好像『法』早就在那兒。『法』是無所不在的東西。就在這兒,在陸地或在水中,無論在那兒,法一直就在那兒。法是圓滿而完整的,只不過是我們的修行尚未圓滿而已。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前去禪修十五日時每天早上法師帶領我們用巴利文唱誦這首歌法師教導我們用正念唱誦
唱誦時知道嘴巴的開、和或形狀
內心專心的觀想慈經內容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慈經》


善於行善並希望內心安詳的人應當培養這些特質: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必許多朋友對此首歌並不陌生

仍是再次介紹與複習此首歌的意涵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裏,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裏修,在地鐵裏,在公司裏,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昨日聚餐聊天時
談及惠敏法師所開示的簡略內容
今則寫下與大家分享並學習一位宗教師的風範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