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西蓮淨苑參訪
惠敏法師的開示令人歡喜
當內心專心一意的融入開示中
並隨著內容逐一思維的當下
內心逐漸的清涼與柔軟
讚嘆法師將深刻體認的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而開展出無限的無我智慧
感謝法師抽空為我們開示
雖然時間緊迫
然而卻有豐富的收穫
這份感動與教導
卻也成為我們一生中可以學習及遵循的智慧
深深感受到這份法喜
因而將它整理如下以供養許多未參與的朋友們
願大家聽聞後 皆能身心清涼與喜悅

欲聽錄音檔者
可至相簿點播

感謝佑真貼心的錄音

---------------------------------------------------------------------------------------------- 

問題:

 

1、學佛的學長,進入社會面對人際關係、工作上,價值的道德判斷,都會想起大學和現在的自己,如何重新再檢視自己曾經相信過的價值觀或判斷標準,大家學佛都是希望秉持初心,可是在社會價值洪流中,一般價值觀衝突。例如工作中,來了一個公文,我想做,可是老闆說這要推給其他單位做,其實你知道要去做的,不做就是大家推來推去的,我們常說要承擔;提起,可是別人覺得做了多事,這是就給他單位做,這是利害關係衝突,或是價值判斷,如民眾陳情,覺得很可憐,回覆的意見卻不是很妥,建議主管說,這可彈性處理,可是主管說不需要、管它的,我想幫忙他,但卻沒辦法改變主管、環境。

2、大學時,接觸佛法,想法單純,想說做很多事情,和環境也有關係,久了就被消磨,覺得心裡很

       弱,要如何提起心力,做一些事情?

3、一個人想做一些事情,但容易怠惰,想共修、做定課或運動,但沒有那環境,或是其他善知識一

       起做的動力。

4、心力越來越弱,障礙越多時,沒人幫你的時候,心力就會一直往後退,人生活著為什麼,該如何

       找人生方向,真的繼續學佛嗎?

5、我們這一代,要怎麼讓佛法傳承下去?

6、想使用影片宣導正片意義的事務,要如何能讓大眾接受這樣的影片,並且順便接受佛法的東西?

 

 

開示:

 

一、非學佛者才會遇到這些問題

        第一個要知道的是像這類的問題,不是只有學佛才有的,首先要先有這樣的心態。好像覺得不學佛還好,怎麼學佛會有這麼多問題,但是妳回頭想想,不學佛還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不是因為只有學佛才產生的,只要任何人,不管是否學佛,不管是什麼宗教,不管是什麼背景,你在人生當中就是要面對各類各樣的問題,而且面對各類各樣的問題,不是只有追求理想或想要做好才有的,做壞的也會碰到,所以,第一個大原則要知道碰到這類問題,其實是天性,只是學佛可以告訴你一個比較好的方向,學佛第一好處可以讓我們知道要怎麼走會比較好,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很多人都這麼走,至少知道有個軌跡可循,可能比較不會走歧路或岔路。

 

二、一生皆須面對這些問題

         第二個就是學佛知道這個方向,那你願意怎麼過你的生活,你這一生的目標是什麼,追求理想是什麼,夢想是什麼?尤其,你會發現這問題是幾乎你一生都要面對的,一直到死,面對死的時候,我下一步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意義,所以,第二個要知道的是,這問題是人一生都要面對的,不是只有年輕人,包括我現在。

 

三、要如何面對這些問題?

 

(一)資糧的準備與緣起法的體認

1、第三個就是要怎麼面對?所有的面對都需要非常深厚的準備,準備不足,當然就愈困難,所以不曉得你對現在、對未來準備有多少,用佛教術語叫做「資糧」,準備的資糧有多少。像今天大家的活動也是要經過準備的,準備不夠就有很多障礙,很類似人生的問題,譬如說剛剛有同學提到,你想做事可是周圍的環境不一定允許你這樣做,這要去考量你要怎麼辦,大概有幾個選擇性:第一個就是覺得很苦惱,不然就是換環境、換工作、換老闆,這可能會想到的問題。

2、要了解佛教所說的「緣起法」,緣起的意思是很多事情要有那些因緣條件才可以做,本來在世間就有這些有為法,條件的限制。

 

(二)做好份內之事,並激勵他人,一起進行

1、在這狀況之下,第一個先把能夠做的事情先做好,而且做得非常好,你分內的事情真得已經  

      做得非常好,所以對自己能夠做的非常好,而且做到非常深勝任愉快,而且不僅一個人做,

   也能引發別人一起做。你週遭的人不一定認同你,但是你想辦法讓他們認同,潛移默化他們,這個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淨土法門」,淨土的意思就是想辦法改變你的環境,所以學佛的人應該有一種能力、或者說有一種願,希望在任何的地方都能把那個地方的人的優點、特質、善良一面激發出來。沒辦法激發出來,只能夠反思我們自己,我能力不夠,因緣不成熟,所以碰到事情,我的經驗我不會去指責別人,認為別人害我沒辦法施展,我會反過來想是我自己還做的不夠,不然的話,我們可以跟週遭的人一起把事情做好,所以這是一個基本觀念,碰到這類價值觀衝突的時候,其實還要覺得自己資糧不夠。你這樣想有什麼好處,第一個你會繼續進步,也不會迷惘,第二個比較容易去改變環境,因為你心裡覺得別人是你的障礙的時候,有意無意在言語、行動、口氣當中會顯露出來,顯露出來對事情沒有幫助,反而增加自己跟別人的困擾。因為我們在社會上做事,不是只有一個人做事,是跟很多人合作,上、下、左、右。所以,面對某種價值,你覺得不是你所想像那麼理想的時候,大概就是對自己、對別人要有信心,別人可能也不是你想像的一定是那樣子。所以,在佛教裡面,或在我的經驗裡,比較好的一種作法,就是一個人他好像總是給週遭人一種inspiration一樣,一種激發力,一個好的帶動是讓別人好像很自然的、很喜歡的一起來做,而不是讓別人覺得這好像是為了考試而做好,或為了什麼而做好事。 

2、所以,我在很多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不同的層級,從我日本回國以後,首先在西蓮淨

   苑,師父叫我當副住持,我在台藝大那時候當副教授,聖嚴法師叫我去佛研所任教、當所長,

   有上有下一樣,而且不同的環境,不同環境有不同的制約,環境的制約、人事的制約,這是

   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怎麼去藉由各類各樣的因緣自利利人,其實,最主要的根本還是自己,

   自己的心態改變,當外界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子,遇到困難、困擾,其實根源還是你自己內

   心的寬廣度、長度不夠,有時候會看到一點一絲,比較寬廣的長遠來看,知道應該怎麼繼續。

3、我以前小時候看湯姆歷險記,有個小故事我覺得很有趣,對我不管做事、做人都很有幫助,

   湯姆有次被他嬸嬸處罰擦油漆,本來是個苦差事,不過,他竟然把擦油漆這件被處罰的事情,

   做到每個人都想做,而且還要付錢、付禮物來交換做這些事情,但是他不僅做到讓周遭覺得

   這是很快樂、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大家都想來做,他還要故意抬高姿態,我要想一想才讓你

   做,對方說拜託拜託,我什麼東西跟你交換,你讓我擦一下好不好。一個人或團體的領導者,

   能夠把這事情做到這程度,就很有意思,讓別人自然而然來跟,這件事情不讓他做,他還要

   拜託讓我做,怎麼自然的能夠激發人家這種動力,其實是學佛所要學的。

4、那要如何做起,第一個對自己要有那種喜樂、輕安產生,而且對別人永遠充滿希望,或者信

   心,反過來,會覺得別人做的比我還多,大概只有我一人做得還不夠,這種感覺比假如只讓

   別人覺得自己很偉大、很厲害,那很難,這是第一種境界。

 

 

(三)以「無為」方式,實現他人理想

 1、第二種心態是,我在很多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的任務是想辦法實現他們的理想,像  

    我現在是校長,我盡量不要讓大家覺得是為我做事、為我理想做事,我想辦法讓大家覺得是為他的理想做事,所以,我喜歡想辦法去達到某種境界,讓他們覺得是她們理想實踐的地方,而且做到佛教所說的「無為」境界,任何好事能做到無為這是最好,讓人家覺得不是說我在為你做,或是我受你影響才做,做起來好像是他自然喜歡做,而且是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在學校裡面帶領做事情,都想辦法讓他覺得很有趣、很有意義,是他人生理想的目標。我的角色是幫助你,你有需要什麼我給你資源,出事了我來扛,責任我來扛,你成功了,這是你的功勞,假如能在團體裡扮演這角色,這很有意思,讓每個人都覺得在做他的理想,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為,無為的意思就是不露痕跡。

    2、像莊子說的庖丁解牛,有些屠夫,沒幾年刀子就壞了,他就這樣斬、砍,有一個他刀子都不

       需要去磨,他順著氣走。我們就是這樣,一出社會,刀子就亂砍,看到不順眼就砍,自己也

       砍的很辛苦,砍別人砍的也很辛苦,這是我的經驗,這是我從佛教裡面,學到非常有用的道

       理,包括我每天從早上到晚上,都希望達到這種境界,用到很多事情上,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到任何地方去,都讓人家覺得若有若無。再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進去廁所再出來,前後

       也是若有若無,我去洗手間出來後,我一定讓它跟我進去再出來一樣,不留痕跡。有時候弄

       髒了,隨手擦一下,讓人覺得好像若有若無,好像沒人用過一樣,我們一般出去再出來,到

       處留痕跡,因為不會想到別人。什麼叫做若有若無,他在的時候人家不會覺得你存在,但需

       要的時候會覺得有你真好,幸好有你在。

  3、心力、動力的問題,其實跟這也有關係。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須菩提問佛說要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很困難,佛陀也知道,因為所要渡化的對象,若卵生、

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面對的才可能公司裡面的一個組、一個科、一個單位而已,我們面對的有限,老師面對的班級或幾個學生,校長面對一兩百個教職員。但是他說無量無邊的眾生為無對象,而且使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以須菩提會說怎麼降伏我的心,心的動力怎麼產生,我怎麼可能持久,很困難,對象這麼廣,目標這麼高,使這些眾生都成佛,不是說給他給一個服務,或是一個小事情而已。但是佛陀對這問題回答的非常有意思,他說如是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為什麼「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做很多事情常常都是有相,讓別人覺得好像是你在做,不是我在做,你在做、我沒做,或者你有做、我沒做,或者你比較行、我比較不行,或者你幫助我、我幫助你都是這樣,所以,金剛經才會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這個道理所以做很多事情,「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好像都沒做什麼事情。這種對自己也好、對別人也好,不然想我最很多ㄟ,做事情怎麼大家都不跟我做,我有這樣的報負,怎麼大家都沒跟著我,很累心裡會想說算了,天下烏鴉一般黑嘛,大家就黑到底。所以我做這事情,不管週遭的人怎麼樣,喜歡、不喜歡,或者憎恨,這個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四)以寬廣心胸並注意時代變遷護持佛法

    在家眾比較屬於護持角度、比較是業餘的,某些主題的部分不一定幫得上忙,不過護持的角色都可扮演。在家眾扮演護持的角色,首先要有一些寬廣的心胸與心態,現在是全球化、地球村,能夠把心量放寬到這種程度。時間也是一樣,不要看現在,要看到未來很長的時間,看過去也不要短短的,要看到很長很長的過去,包括整個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所以在家眾對佛法的傳承,要注意時代的變遷,怎麼去因應。

 

(五)思維他人的犧牲,以珍惜每分每秒,並藉由與他人分享提升心力與動力

1、不管是心力也好、或是動力也好,都還是要靠自己去激發,假如自己沒辦法激發那也很困

難。

2、我自己常常在想,我這分這秒,活著的存在,是別人犧牲奉獻我才有現在的活著,我們從小到現在,多少眾生為我們流血流汗、喪失生命、吃了多少東西、用了多少東西才活到現在。所以,我這一分鐘的活著,真得對得起這些為我犧牲奉獻的,我這分這秒的活著,讓他們覺得值回票價嗎?我每次都想,今天這口氣怎麼讓它發揮到淋漓盡致,怎麼發揮它的最佳效用,這分這秒怎麼讓它發揮到自利利人,怎麼發揮到能夠斷惡修善,這樣我才不會愧對這麼多的眾生。這現起的時候,動力就很自然,因為你曉得你的生命不是你想這樣就這樣,很多人在護持你,而且做起來很自然,做起來不會覺得很難。

3、另外,有什麼好的進步,或者不管是成功、失敗的經驗,想辦法跟別人分享,這分享會造成一種動力,例如說從運動、定課中獲得什麼好處、進步、改善,去紀錄這些進步、改善,跟別人分享,這樣做,無形中形成一種佛教所說的清淨的共業,這共業會護持你繼續往這方面走。佛教裡面的定課、功課都是靠這種力量,運動也是,運動為什麼形成一個club比較容易進步,或者戒菸、戒酒組一個團體,他的意志力會比較強,就是因為有這種分享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an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