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08 Sun 2010 09:26
賓客之屋
- Jul 03 Sat 2010 08:33
出離與虔誠(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雖然我們可能相信空性見是正確的,也非常相信慈悲、寬容、布施等行為的美德,但是我們可能仍然處於思索的階段,還沒有把任何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再只是閱讀而已,但是雖然沒有東西阻礙你,你還是修不下去----這是「自我」因你偶然瞥見實相,並且生起修行的心而面臨威脅,所以它便用多生的習性障礙你和攻擊你。
如果你打算在下午靜坐修慈悲,到了那個時候,又有某種娛樂向你招手,於是你決定把修行延到晚上。到了晚上,你又發現有個非看不可的電視節目,或者突然發現櫃子太亂了需要整理等等----一旦你決定開始修行,就會有各種藉口出現。
- Jan 09 Sat 2010 07:31
《十萬伙集》部落格串連 - 為旗山2百受虐犬募救命飼料
已經死亡發臭的狗屍體
- Dec 28 Mon 2009 10:37
連署支持並關注越南梅村僧侶
- Dec 16 Wed 2009 10:59
嫉妒的息止之道--烏帕沙瑪比丘(Bhikkhu Vupasama) 著
長久以來,人們多將「嫉妒」的發生,視為一種人格或道德上的瑕疵,所以人們多會掩飾與拒絕承認本身的「嫉妒」心理,也會避免指出他人的「嫉妒」作為,因為在世俗的社會裏,這無異是承認自己或指責他人在人格、道德上的缺陷,而這正是一種世俗上的社交忌諱。然而,「嫉妒」原本就不是人格與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由人所普遍常見的一般心理,所交互影響與激發出的情欲現象,所以不是訴之於道德性的啟發、教化或規戒,即可予以消除的問題,也不是藉由彼此情感的交流與相互的認同,就可以徹底滅除或改變的事實,更不是人格高尚的人就不會發生的心理。
「嫉妒」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發生在人群之間,不論是親子、夫妻、兄弟姊妹、師生、朋友、親密的情人,或是信念上的同志,以及任何男女老少之間,都有產生「嫉妒」的可能,即使是善人與善人、宗教師與宗教師之間,也不例外。因此,「嫉妒」可以說是人格高尚者、善人、教育家、宗教師及親人所說不出口的內在問題,這是由於為他們所嫉妒的對象,往往就是相當親近的人,或者是具有比他們更高尚的人格、善績、智慧與成就者。最重要的是,人們即使知道自己懷著嫉妒的心理,卻無法自我克制與息止,並且多數會因為無法解除嫉妒的煎熬,以及坦然的承認在嫉妒心理的背後因素中,隱藏於內心的強烈欲望與堅執的驕慢,而拒絕承認自己確實嫉妒著別人,更會合理化自身因嫉妒所引發的對立、忿怨及破壞行為,這些表現在冷靜的旁人看來就是因嫉妒而陷於「狂迷」的處境。
「嫉妒」不僅是人所常發生的心理與經驗,也是關涉最廣的情欲心理,並且是人會掩飾與拒絕承認的事實,同時也是極難消除與排解的情欲糾纏。若要息止「嫉妒」的發生及逼迫,只有經由當事者對於本身心理的充分自覺,並且確實的遠離「嫉妒」的發生因素,才有可能達至。
- Dec 14 Mon 2009 15:17
隨喜:思路決定你的一生(如證和尚)
為什麼要多修隨喜?
如果我們不懂得隨喜很多工作,就會變成我們的一種負擔,特別是又忙又累,工作超過負荷的時候。如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生不起歡喜心,壓力太大,有一天可能會爆掉。一旦爆掉,你會不敢再去面對,每天你都會像上戰場般恐懼。所以修隨喜非常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修隨喜。